“爱国”的话题,离不开“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几乎是定论。其实信仰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只是一个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构建的系统。
爱国和信仰有关系吗?当然有,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信仰的缺位,导致的结果是精神上的迷失,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淡漠。不知从何时起,“呲必中国”这个陌生字眼所概括的林林总总成为社会主流,谈“爱国”竟遭到嘲笑和调侃。
不久前,《辽宁日报》刊发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信中列举了一些大学老师对祖国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有的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有的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还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等等,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中国观的讨论。
这封信无异于一颗炸弹,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惊醒了迷惘中的年轻人。
也是在不久前,我读到一本书,《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作者是一位80后青年,叫周小平。书的内容从文化、素质、工业、环保及物价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当下社会现象。
作者从另外的角度,让读者看到了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到了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指出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该妄自菲薄。文章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和“呲必中国”论调截然相反。
在当下年轻人中,有信仰,能够冷静地思考自己,思考时代,关心国家命运,敢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以独到的风格和力量,发出异于主流的声音,其勇气与胆识值得点赞!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只相信自己,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这将导致他们在其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在失去信仰的现代文明里,青年人常常陷入各种各样的精神痛苦中,会被消极的社会观念蒙蔽、愚昧以至堕落。
缺失价值观,就等于放弃自主权
中国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什么?
“斗志、坚定的价值观和安全感,以及应有的忧患意识”,这是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给出的答案。
暑期,曾经跟我的孩子聊天,谈到未来,他说,我大学毕业就结婚,结婚后再继续读研。咱家负责买房,她家负责买车,然后我们生两个孩子,给你一个,给她妈妈一个。
我错愕,“那么你们负责什么呢?”
儿子读大二,也许他的话没走大脑,带着一种“跟妈妈说话不需要掩藏想法”的随意性。
“你们同学在一起就讨论这些吗?”
“也不完全是。但是妈妈您不认为这些问题都很现实吗?”
这就是这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部分青年人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在朋友家,我逗他9岁的孩子:“你长大了干什么呀?”他的回答成熟得吓人:“我不愁,干点什么都行,我妈说了,挣钱的道多得是!”朋友开公司,妻子做财务。看,连9岁的孩子都已经不谈理想了!在如此小小的年纪,便习惯于把人生看作一条单纯的谋生路途。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为孩子的工作东颠西跑的家长们。解决完就业解决房子,甚至有的早早就把房子买下了。什么都不用孩子操心,他们何谈理想和追求?
当前社会,我们并没有统一的价值观体系,很多青年人不太去考虑价值观的问题,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放弃自主权。不去想,那又依据什么行事呢?我们从菜市场上得到灵感——大家都在哄抢的想必一定是好东西,在价值观上从众、跟风,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一个很不妙的现象,因为当前社会上有很多低俗的、愚昧的价值观在泛滥。比如在一些年轻人当中,把“在国企当老总”作为奋斗目标。若是问这有什么好的,你当然不要指望他回答“进了国企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这样的话。
在青年学生当中,他们每天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业和毕业后的去向,如果你跟他们谈将来为国家做些什么,为人民做些什么,他们会茫然,这些论调会与他们焦虑的情绪格格不入。
在日本,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具有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使之很快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国情不同,我们所谓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但愿我们的年轻人能够拥有这智慧,增强爱国热情,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别让“小我”吞没了“大我”
留学生是中国青年人群中的精英。此前,有充分论据表明,中国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社科院也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据官方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0万人,其中仅有63万人学成归国。还有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高校是在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人才,“人才立国”这是人所共知的。过去,历届国家领导人曾经多次呼吁留学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然而,这种呼吁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少效果。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激发了海外学子的爱国热情和为国服务的干劲;与此同时,国内的热血青年也与之遥相呼应:回来吧,让我们携手建设家园!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青年人坚守“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的信念,希望留学人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国内的发展形势与就业趋势也引起了海外留学生和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习总书记讲话发表后,我国迎来了“史上最大海归潮”。
国外有媒体分析称,青年的问题才是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他们是展望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当下一代也就是80后90后一代走上政坛,成为社会、商业精英时,那时的中国会变得非常“可怕”!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的中国青年群体,“我”的意识太强,“我们”的意识稍弱。这就要求青年人要有正确的中国观,把“小我”变“大我”,怀揣爱国之心,唱响爱国主旋律,将“呲必中国”的声音压下去!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